犀牛手札181:莫因好心害了孩子

Share
孩子教育

校区的概念在华人心中根深蒂固,房地产相关的问题,学校和校区是被问到最多的。这几天看了几篇文章,几位作者全都在反思亚洲的教育模式。这一期的《犀牛手札》,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几本书的内容和观点,一起来探讨如何正确的帮助子女成长。

有一位叫Wesley Yang的国外出生的亚裔,结合自己的经历,认为亚州教育方式长大的孩子都是“考场的霸主、社会的纸老虎”。他和他的朋友们都是“数学学得很好、会拉小提琴、会弹钢琴,却都是循规蹈矩的半机器人,对社会和文化根本就没影响力可言。”
有一位叫Jefferson Mao小孩,8岁移民国外,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他在回顾自己的过去时说:“如果当时在学校,少花费一半的精力在功课上,一定会比现在成功20倍。他谈及自己的学习经历,说当时父母帮助选择了一个不会有任何贫困学生、完全凭考试成绩录取学生的重点高中。该高中是美国竞争最激烈的公立高中之一,结果在录取只看分数的政策影响之下,整个纽约亚裔人口占12.6%,在这所高中里华人却占到了72%(569名亚裔学生、179名白人、13名拉美裔和12名黑人)。
如此悬殊的、夸张的比例真的是不同种族智力水平的真正反应吗?在华人区,到处都可以找到“填鸭学校”或是各种补习学校,利用放学后、周末和暑假时间培训学生的应试技巧,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搞定考试。对于这种现象,有一位常春藤预备学校的老师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所说:“那不是学习,是在练举重,练你的单科成绩二头肌而已。”针对这种情况,常春藤大学通常的应对办法是:一个亚裔申请者,他的SAT成绩必须比同他实力相当的白人申请者高出140分,才会获得同样的录取机会。
孩子教育2
Williams Zhu对自己被家长培养出来的扑克脸拼命吐槽:记得刚刚上学不久,低年级的辅导员总会时不时地找他谈话,问他感觉如何,心情是不是不好,有没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因为他说话时语调温和,脸部很少动作,而这正是大部分亚裔的共同特征。他说,“在中国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用不着说话,你只需闭上嘴按照父母吩咐的去做就可以了。上学的时候,我们成绩很棒,但是一从学校毕后,靠考试成绩搞定一切的办法就不灵了。”
这个问题并不是Williams单独遇到的,已经成为在亚裔人的生活中最苦涩的一部分。有证据显示,在顶级的学校中大约有15%到20%的学生是亚洲人,而到了社会上,亚裔仅有0.3%是公司主管,不到1%的人是公司董事会成员,大约2%任职大学校长。
孩子教育3
普华永道的珍妮弗·艾琳说,问题的根源要归咎于亚裔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传统教育。要想成为领导,你必须要有追随者,需要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也需要构建人际网络,进行自我提升以及必要时候坚持己见,但是这些东西正是亚裔的教育方式所欠缺的。惠普前首席执行官(CEO)、宣布竞选2016年总统的美国共和党成员卡莉·菲奥莉娜(Carly Fiorina)就曾经公开称中国人“会考试”但是“缺乏想象力”,虽然这个说法让我们无比愤怒,但是私底下还是很多人默默赞同的。
目前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还是有一大帮父母仍然坚定不移的在培养学术机器人的道路上狂奔。我相信这些父母的初衷是为了自己的子女好,但是很多情况下,他们对于教育的意见太局限于考试结果和数字化的录取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成功就等于高分数,至于个人塑造方面 — 梦想、想象力和原创能力,则不太在乎。
孩子教育4
人的成长就要是变得与众不同,这个概念对许多来自亚洲的父母来说仍然十分陌生。好在越来越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亚裔父母开始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不仅仅学术上完美,还要更突出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要花很多钱-至少每年上万块。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磨平了他们独特的性格,到后来反而要花重金、请专人把他们放出牢笼,释放他们深藏已久的特质。值得吗?
要不这样:别辛辛苦苦逼迫孩子取得完美成绩,也别花重金购买学区房,试着鼓励子女追求他们自己的梦想。省钱省力,如何?

微信公众平台“多伦多买房卖房‘(号码:Toronto-RealEstate),犀牛在这里死磕房地产。每天一份地产信息,每周一份原创专栏文章,每月两份独立解读官方地产报告。爱,就同行;不爱,允许旁观。

欢迎添加犀牛的个人微信:1867654,也欢迎访问地产犀牛网(RhinoZ.info)。如果不想看文章,就来荔枝FM 753356,犀牛给你说地产。

学一点额外的房地产知识:

Share